攀枝花,因国家战略而生,因科技创新而立,因改革开放而兴。
55年的开发建设中,振兴工业始终是我们的初心与抱负,亦为城市发展提供澎湃动力和强大支撑。
回顾历史,攀枝花不负国家使命,被史学界誉为“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和光辉缩影”;展望未来,攀枝花将再赴国家使命,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续写“工业不强不叫攀枝花”新的辉煌。
不负国家使命
“肃然起敬、壮怀激烈。”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给参观者留下的印象直观、深刻。
博物馆里数以万计的文物、文献史料、图片和影像资料,呈现出一部不忘初心的红色史诗、一曲牢记使命的时代赞歌、一幅战天斗地的英雄画卷。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攀枝花特区,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资源开发特区。
1965年3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冶金部部长吕东、攀枝花特区总指挥徐驰呈送的《加强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从此,一幅绚丽恢宏的开发建设画卷,在攀西大裂谷徐徐展开。
三线建设时期,在无水、无电、无路、无住房等艰苦条件下,攀枝花创造了用普通高炉将“呆矿”变“宝藏”、突破“地质禁区”建成成昆铁路等世界工业史、交通史上的奇迹,建起了被誉为“象牙微雕”钢城的攀钢和“车轮上的工业基地”,探索出了一条在大山区建设大工业的可行路径,为国家三线建设提供了标杆,被史学界誉为“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和光辉缩影”。
改革开放大潮中,攀枝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从攀钢开全国大型国有企业经营承包、向国际银团贷款搞建设之先河,到跻身全国第二批开放城市、由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再到在国内率先全面实行国际招标、按照菲迪克合同条款实施工程建设管理,建成20世纪亚洲最大水电站“二滩水电站”……一系列在全国叫得响的改革壮举,推动攀枝花建立了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在全省率先迈入新兴大城市行列。
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攀枝花直面资源型城市发展挑战,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钒钛产业,加快由钢铁之城向钒钛之都的重大转变。目前,我市全域纳入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钒产品、钛精矿等产能产量居全国第一,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用钢、家电用钢、军工用钢生产基地,国内第一、世界顶级的钢轨生产基地;成功创建国家级钒钛高新区,全国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攀挂牌成立;攀钢已成为全球第一的产钒企业和我国最大的钛原料钛加工企业,其含钒百米钢轨,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助力中国高铁跑出世界速度。
再赴国家战略
一年更新,万象勃发。
2月24日,我市成立“攀钢航母舰队”领导小组,进一步深化地企合作,把攀钢打造成千亿级的世界级钒钛企业,建设一支优秀的“攀钢航母舰队”集体“出海”,加快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筑牢攀枝花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坚实基础。
2月27日,市委、市政府再次专题研究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究报告及“四重”清单编制工作,全力推进写实交好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申请书”。
再赴国家战略,攀枝花重整行装再出发。
钒钛新城把今年确定为“项目建设年”和“环境提升年”,围绕钛白粉产业园、钛材产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园4大产业园建设,确定了150个重点项目。其中,包装新项目50个、洽谈促签约项目40个、开工建设项目20个、续建项目10个、建成项目20个、盘活存量企业10个。
攀西科技城围绕“项目建设年”和“基础设施建设年”,共推出重点项目60个,总投资约273.2亿元,包括基础设施类15个、五大区域高地带动类14个、科创及大健康产业类31个。
再赴国家战略,攀枝花只争朝夕向未来。
2月25日,攀西科技城已经复工的5个项目正千方百计增人手、加机器、添材料,为工程冲刺“补充能量”,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近日,钒钛新城与攀钢通过线上签约的方式,成功签约第一批合作项目,总投资约2.6亿元,包括攀钢钛化工产业技术升级改造项目、海绵钛产业技术升级改造等。目前,双方还在推进6个总投资20余亿元的重点钒钛项目签约落地。
钒钛新城负责人表示,将按照“攀枝花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攀西经济区新的增长极、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引擎”三大定位的新要求,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努力构建“一区多园”,充分利用钒钛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构建以钒钛新材料为主导,含钒钛机械制造、循环经济、绿色新能源、现代服务业为配套的“1+4”产业体系,做大钛化工和钛金属,实现“立得起户,打得开门”,加快建成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
文章来源:攀枝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