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活力迸发、产品产量捷报频传、降本增效成绩突出、创新创效成果丰硕……
在疫情常态化下,黑龙江建龙今年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如一缕曙光给钢铁产业带来发展中的新希望。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全面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生产结构,坚持以技术创新和品种升级为引领,企业生产经营亮点频传。
2020年前三季度,黑龙江建龙实现主营收入165.41亿元,实现税金2.85亿元,实现利润1.27亿元,实现焦炭产量101.42万吨,生铁151.40万吨、同比去年增长4.08%,粗钢152.21万吨、同比去年增长6.32%,螺纹102.17万吨、同比去年增长31.89%,无缝钢管46.77万吨,实现五氧化二钒0.50万吨、同比去年增长9.44%,实现氮化钒0.20万吨。
市场效益导向优化生产结构
以效益最大化为导向,紧盯市场、以销定产,不断优化调整生产结构,高效益产品产量比重逐步提升。
2020年以来,结合市场实际,企业实施压减无缝钢管产量生产策略,螺纹钢产量同比显著增加。目前,已连续五个月螺纹钢产品月产超过12万吨,而且成材率达到101.436%,创历史最好值。
黑龙江建龙棒材产线于2006年建成投产,生产全系列螺纹钢,设计产能82万吨,目前实际产能已超过120万吨,平均月产超过10万吨。今年一月份,棒材产线实现月产11.878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棒材产线全员在厂领导带领下与生产处、炼钢厂密切结合,六月份起向月产12万吨的高目标发起挑战。十月份棒材产线产量再创新高,以12.803万吨超过八月份最好值500吨。
在高效益产品产量比重逐步提升的同时,黑龙江建龙工序成本实现重大突破,出色的完成了集团一季度降本增效总结会上提出的棒材钢轧工序总成本低于400元/吨的目标。自六月份以来,棒材钢轧工序总成本连月低于400元/吨,累计成本较去年降低141元/吨,其中9月份钢轧工序总成本为371.65元/吨,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技术创新引领拓展发展空间
10月13日,黑龙江省科技厅公布了2020年省“百千万”工程科技重大专项,由黑龙江建龙组织申报的《高品质无缝钢管研发及应用》项目名列其中,这也是黑龙江建龙首次承接省“百千万”工程科技重大专项在集团内实现零的突破。
“百千万”工程科技重大专项,是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决定,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振兴,着力解决我省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本年度立项单位包括大庆油田、东安动力、哈电集团和龙煤集团等22家省内顶尖企业,黑龙江建龙排序第六名。
技术创新持续发力。《高品质无缝钢管研发及应用》项目技术,能够为公司高强度石油套管、抗挤毁石油套管、抗腐蚀石油套管、海洋环境石油套管等七大高端系列产品提供技术支撑。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力推进企业成功转型,填补省内高品质无缝钢管研发和生产空白,创造省内石油行业、材料研发、运输行业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季度以来,高端产品认证工作不断拓展,钢材品种比保持在较高水平。积极拓展高钢级产品资质认证工作,7月份完成了油井管从低钢级扩展到高钢级,美国API 5CT和API 5L两个标准扩项56个钢级(其中高钢级产品40)认证工作;9月份完成高温、高压用无缝钢管等新增12个标准、47个钢级的TSG扩项认证工作。
2020年底上述认证工作完成后,公司无缝钢管产品将覆盖至高压锅炉管、高压化肥管、耐酸腐蚀和海洋油气管等高端领域。
继续加大工程投资,系统工装设备趋于完善。5月份投资4000余万元的炼铁、炼钢工序一罐到底工程项目竣工投产,年效益超过1000万元;同时积极谋划未来重大投资项目。
践行人文理念打造企业文化
受年初突发的新冠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受到了明显冲击影响。面对严峻形势,黑龙江建龙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把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按照所在地政府的统一部署,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最快时间最大限度恢复生产。疫情期间,没有一名员工出现状况,或因此而停工停职,为全市“六保六稳”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与此同时,持续做好员工最关心的“薪酬福利、社会保障、工作环境、后勤服务”等人文关怀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将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发展前景等实实在在地展现给广大员工,员工就餐环境提升,住宿条件改善、通勤车升级逐一落到实处,受到广大员工的好评,让大家都有盼头、有奔头。
近期,在建龙集团高层例会上,提出了“践行以人为本理念,打造美好企业文化”,以及“把建龙建设成为一个人人敬重和向往的美好企业”的愿景,引发广大干部员工热烈响应。黑龙江建龙第一时间召开中高层专题会议学习领会。目前,公司正在分层级、分专业认真学习和领会“美好企业”文化内容,围绕“以成就自我为中心、以成就员工为中心、以成就利益相关者为中心、以改善社会为中心”四个阶段对打造美好企业做出系统性规划,结合战略发展规划,实现整个系统的共生、共荣,将创造价值与分享成果相融合,最终实现“打造美好企业”的愿景目标。